谁,在陪你家孩子打游戏
学生,陪玩游戏,周末接单……
线下陪玩,超短裙、黑丝,你想让我怎么穿都行……
(相关资料图)
不露脸陪玩每10分钟148元,露脸陪玩每10分钟228元……
媒体发现,游戏陪玩,越来越乱。
伴随着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游戏“陪玩”已经不是新鲜事物。通过为网络游戏玩家提供游戏陪伴服务,来赚取一定的费用,是其主要的盈利方式。
但在一些软件上,“陪玩”已从网络游戏领域拓展到陪吃、陪聊甚至涉黄、诈骗等灰色地带。
2021年下半年,中央网信办综合治理局曾对“比心”“小鹿陪玩”“Hello语音”等平台进行约谈,一些APP被要求下架整顿。
直到2022年6月,一些应用软件完成整改后重新上架。
然而,近日,多个媒体调查发现,重新回归人们视野的“陪玩”服务,又有了新花样。
不管是应用软件还是陪玩工作室,仍存在种种不规范行为——未成年人在APP中提供游戏陪玩服务,甚至还有一些应用软件打着“陪玩”的名义,提供线下付费交友服务。
现实情况是怎样的?
该如何规范行业管理?
对此,央广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南方都市报记者罗韵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刚开始其目标是想把大众的玩家作为一个消费主体,所以就设定了“陪玩”。
但其实这个行业应该是把‘玩’改为‘练’。
比如拳击,有教练来指导动作,提升用户个人技能,电子竞技是一种体育项目。
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类似于陪玩或者陪练职业的管理方式和相关的资格认证,其实代表了对这样一个职业方向的鼓励。
在行业规范层面,2019年,中国通信工业协会电子竞技分会发布《中国电子竞技陪练师标准》,对游戏陪玩从业者进行规范。
此外,协会还在2022年底,上线电子竞技职业技能认定考试平台。
这些规范和考核并没有在实际提供服务时成为“加分项”。
当下海量、低价的陪玩服务使得该行业的“天花板”十分明显,只有朝“技能化、专业化”的方向转型,陪玩行业才可能获得更大发展。
游戏陪玩作为一种职业,存在即合理,只是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
作为一种电子竞技领域的服务,陪玩的定义应该是陪练,即和玩家、电竞选手组队,通过在游戏里配合,提高相关消费者的技战术能力。
但此前,此类服务往往变味,成为一种请高手带升级,甚至变成直接登陆玩家账号代练,形成游戏内玩家竞技生态的破坏者,也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隐患。
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将陪玩的属性定义在类似体育、健身项目的教练、陪练上,确保陪玩不会变味为玩,而是成为一种电竞训练方式。
未成年人无论是在游戏还是短视频直播上,都需要防沉迷。
在防沉迷系统允许的时间时段以外,这种看直播的习惯、花钱找陪玩的行为,都是未成年人防沉迷规则上所不允许的。
同时,未成年人看游戏直播,某种意义上也是在防沉迷之下,通过游戏直播来成为“云玩家”、“云游戏”的一种心理代偿,应该主动引导,避免其沉迷其中。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