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讯!【财经分析】多方合力为适老社会构建支撑

新华财经武汉4月8日电(记者张斯文)“到2035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或将增长到81.3岁,有可能实现国家提高预期寿命的目标。”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上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指出。

长寿时代,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近日,2023年长寿时代高峰论坛在武汉举办。业内专家认为,努力解决长寿时代出现的经济类、社会类、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持续探索和思考,为养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探索老龄化道路引发持续思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宋保亮认为,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已达到9.1年,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死因占比达到90%。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科学问题。”宋保亮表示,“我分享三点思考:一要加强慢病的早期预防,二要加大对于慢病相关的生命医学研究,三要整合政府、企业、医院、高校、科研院所各方面的资源,来积极地应对长寿时代。”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二级巡视员王辉表示,要解决长寿时代出现的经济类、社会类、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等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持续探索和思考,为养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口健康中心执行主任黄聿立看来,人口老龄化不是社会固有命题,也没有固定解决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答案。面对挑战,需要社会多个系统和组织间共同做出改变,协同发展。

“健康即资产,社会如果能在全民健康的议题上进行投资,会提高全社会劳动力生产水平,减少社会医疗支出。在长寿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拥有更长时间的健康生活状态,获得更长生命周期。”黄聿立说。

以“健康老龄化”挖掘长寿红利

目前全世界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寿命不断增长,出生率不断下降。“老龄化挑战的应对之道就是‘健康老龄化’。”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耀辉表示,健康老龄化能够产生新增的健康潜能,同时也能减少医疗服务支出和照料需求,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之处。但是健康老龄化并不能自动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还需要推迟退休,充分利用额外的生产能力,长寿红利才能够成为现实。

健康老龄化需要健康、长寿,也需要财富基础。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詹余引表示,金融问题的特征或本质和养老非常一致,它的一个核心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去重新配置你的资源。在他看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资管机构而言,管理养老金需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因为个人养老金是一个长期的钱,是老百姓的养命钱。

“长期带病生存给医疗带来很大的压力,需要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疾病的复杂程度完全不一样,对医疗诊断的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联影医疗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敏提出,解决带病生存问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医疗技术进步推动重大疾病早期筛查与精准诊疗,推动医疗健康更人性化、更可及。“人们在门诊看的绝大部分疾病,未来都会在家庭、社区中心得到妥善解决。”

多方合力为适老社会构建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建立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关注适老化改造。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的适老化,让老年人行动方便、生活方便;另一层面,从生产角度也要推进适老化,尤其是数字适老化,让老年人在数字化经济下,也能发挥工作潜能。

在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看来,应对老龄化的方法是对生命尺度看法的改变,比如60岁退休还有很大的创造力。“如果说泰康对于长寿时代的贡献,就是找到了如何用企业方案去解决个人问题的商业模式、形成了解决方案,”陈东升表示,要用专业的投资而且是长期的投资,来产生复利效应。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表示,目前来看,高龄社会确实会带来诸多现实挑战。但与此同时,老龄人口能为我国发展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等产生更多人口红利价值。一方面,社会要将养老金等资源用好,致力于建设适合老人居住的环境、机构、平台,打造一个老人友好型的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应将更多关注力放在如何让老龄人也能实现价值再造。与此同时,目前AI技术发展迅猛,信息文明也能为社会发掘老龄人口红利带来巨大力量。

长寿时代催生出科技创新、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新需求,需要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康养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武汉联影智融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敦表示,现阶段联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阅片,提高阅片质量与速度。未来,联影希望可以把从年轻到老年的体检数据、诊断数据、治疗数据都关联起来,给每个人打造一个“AI守护神”,让人们充分享受生活。

编辑:马萌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关键词: